尘曦仔细询问过这里的百姓,大致对这里做了一个了解。
函谷关曾是一片荒凉的古战场,这里是西去长安、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,豫、秦、晋文化的交汇地;是千百年烽烟际会、与赫赫有名的剑门关同属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。
函谷关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,深险如函,又称函谷。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,在此设置函谷关。此关关城通道东西长十五里、古道仅容一车通行,因此便有“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”之说。
史书记载,周慎靓王三年,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,秦依函谷天险,使六国军队“伏尸百万,流血漂橹”。秦始皇六年,楚、赵、卫等五国军队犯秦,“至函谷,皆败走”。
民间传说函谷关有圣人老子在函谷关修建有一处道场名为“太初宫”,主要震慑此地的戾气。当年关城一战,这里浮尸数百万,比之长平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太初宫只闻其名,却无人知道在哪里,或许这只是一个传说。
而关于老子的另一个传说,函谷关令尹喜,清早从家里出门,站在一个土台上(现瞻紫楼)看见东方紫气腾腾,霞光万道,观天象奇景,欣喜若狂,大呼:“紫气东来,必有异人通过。”忙令关吏清扫街道,恭候异人,果然,见一老翁银发飘逸,气宇轩昂,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。尹喜忙上前迎接,通报姓名后,诚邀老子在此小住。老子欣然从命,在此着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《道德经》。至此,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都用朱红色的大笔刻写“紫气东来”,用来寓意吉祥。
尘曦来到函谷关通道,左侧临山,右侧为悬崖,悬崖之下是波涛汹涌的激流长河。
正如百姓所说,这里只能容纳一辆战车,易守难攻。
尘曦拿出乾坤镜跃上高空向下照去,并未发现异常。倒是陡峭的绝壁上有一些悬棺露在外面,有的长短不一,有大有小,悬崖边还有一些黑漆马虎的石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