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安城长孙无忌的茶楼,杜如晦和房玄龄两人在一个雅座上品着碧螺春。
“好茶,可惜国师手上的龙井茶叶不外卖,你所找的茶叶虽然品种不错,但仍然比不上它。”房玄龄赞道。
茶楼里,长孙无忌在江南找到的好茶叶也是不外卖,份量太少了,据说长孙无忌手上也才有几百斤。
长孙无忌不对外供应,作为好友他们才能喝到。
“不得不说,靠茶叶无忌兄赚翻了,一年能做到有几万贯的利润。”
茶叶的市场如此大,长孙无忌一人包揽,那是多大的生意。
要不然盐茶生意,也不会一直是官家严关把控的生意。
“呵呵,格局小了。今年刚开始,茶叶的供应不上来。等过了几年,利润翻几倍也不难。”
两人在茶楼里感慨万分,长孙无忌洞察力确实惊人。
第一次喝到龙井茶后,居然开始着手准备。
他们的渔业海鲜生意也发展的不错,出海的捕鱼船队,多了一艘楼船,每天捕鱼量比以前增加了几倍。
甚至经常能配上鱼群,捕捞到大量的鱼。
其中从口感上,分成三六九等,价格上也从高到底。
最便宜的是沙丁鱼无疑,它体积偏小,而且多刺,然后到马哈鱼,三文鱼。
三文鱼能制作出鱼脍刺身,深得长安城百姓们的喜爱。本身华夏百姓爱吃鱼脍,是从几千年开始流传下来的呢。
尤其是将辣椒推广出去,每个人能有辣椒配料。沾上一些茱俞,辣椒,鱼肉非常鲜美。
至于金枪鱼,可遇不可求,它们长期生存在深海,很难碰上一会。
大小黄鱼在现代炙手可热,可是大唐数量很多,虽是鲜美,但不至于价格很高。
“咱们俩辛苦一年,估计也赚不到几万贯。”杜如晦道。
“两种生意没有什么可比性。咱们的海味,照顾的是百姓一日三餐,喝茶每天也喝,但是有钱人居多,百姓们几天能喝一次算不错了。何况茶叶几片,即可泡一壶茶。”
一种是日常消费,一种是不经常消费,所以房玄龄倒不认为渔业的生意会比茶叶的生意差。
“说的也是。”想到出海的贸易商队,在倭国赚了十几倍的利润,配上意外获得的奴隶,赚钱不要太简单了。
钱财多了,两人感觉也不是那么看重了。
积累的钱财多了,眼光自然也不一样。
看看陈玄,单单一个翡翠矿价值何止千万贯。
自从签下了赔偿协议后,从倭国运来的大量的银矿石,一车车的拉到了长安城。
银矿是金属矿石,石石果实没法探查出来,没法加快挖掘。
如果是玉石矿,石石果实操控下一天绝对是能很快挖出几千吨,几百吨的重量,几个月内将银矿给采掘完毕。
如今以倭人的效率来看,一共采掘了十几万吨的白银出来,堆积在长安城的一个仓库里,由李二专门派了十几个铁匠来日夜不停冶炼。
他们手上有大量的白银堆积,但并没有传播到外面,只有百官们手上的掌控。嗯,应该说是陈玄掌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