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人都来观摩,尤其是孔颖达他相当的好奇,他是很了解在长安所发生的每一件事,都不会简单。一切的原因,都缘于国师。
在私塾里,靖阳县的孩子们居然免费可以读书识字,简直不可思议。
靖阳县五里外的一个山腰上,他终于见到所谓的私塾。
占地竟然二十余亩,规模非常庞大,虽然比不上现代的大学,但放在大唐也很厉害了。
大门前,已经挂着一块牌匾,或许是剪彩结束了,红布已经被揭开,上面写着靖阳学府四个大字,整个学院显得气派无比。
孔颖达目瞪口呆,不是说是私塾吗,怎么整出那么大的阵势出来?
并且前方,早已是聚集了好大一帮人,数不清有多少,无数百姓们带着自己的孩子,簇拥上前报名。
“好多人。”
“祭酒,你有所不知,国师说私塾建成后,咱们靖阳县的5到12岁的孩子们,皆可把孩子送来读书,而且不花一钱。”
一个国子监的学子,朝着孔祭酒解释。
听完,孔颖达比谁都明白,从古至今士大夫一流,才有能力从小读书识字。
一个是藏书的原因,很多家族传承几百年,不仅是积累了大量财富,同时也让他们拥有着丰富的藏书。
如今有了藏书阁的缘故,很多人都能拥有读书的可能。
其次有个很大的原因,单单每日练字所需的笔,墨,砚,竹简等花费,不是寻常百姓所能承担的。
“没错,刚刚段院长方才已经说了。呵呵,以后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,也能识字了。”一个憨厚的百姓满脸的笑容,脸上激动无比。
几千个孩子一天的花销,绝对会是一笔不菲的数目啊。
“他是想要做到人人有书读的程度吗。”对于陈玄此举,孔颖达再次惊叹不已。
想到陈玄拥有无数财富,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印刷术,,解决了大众百姓读书的困难。
此等壮举,他们孔家也是自愧不如。
儒家一直以孔子的思想,教导天下为己任,但是他们了解到读书的困难,所以才会先接收有能力读书的弟子、
孔颖达重新注释论语,让论语通俗易懂,主要是为了传播孔家的儒家思想,虽然可以让百姓们了解论语,但他为的是名。
他仔细看着,靖阳县的几千名孩童居然全来了。
很多百姓们,哪一个不想自己孩子能认字呢,何况是陈玄所引导,百姓们对于陈玄深信不疑。
而同时,他看到了本来在国子监里颇有学识的一批学子,居然在学府里帮忙招生,什么情况。
他不解,询问了才知道他们被学府招聘成为了一名老师。
甚至是李淳风他们几个官员,被陈玄青睐同时兼任学府里的老师。
有了一批富有学识的老师教导,相信一切都会很顺利,如同天下大势,不可阻挡。
“或许短时间内,无法比得上世家们的底蕴。但要是过了十几年,二十几年,上百年后,读书人的天下将会是百姓们的天下,世家也只能参与其中竞争而已。呵呵呵,老夫不知道能不能亲眼见证此等繁盛的一幕。”孔颖达满是激动。